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, 2021的博文

美剧《太平洋战争》观后感:每天都看战争片,心好累,情绪低沉。。。

本来是想对太平洋战争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,没想到“回到194x年打了3天仗”!真的,就是重回太平洋战争打仗的感觉。因为这个剧没有描述宏观战局,全是以人物第一视角,近距离描写各种战役的具体过程,细节太多了,镜头画面也太真实了,说身临其境不夸张,有几次我都觉得心跳加快,呼吸急促,甚至有恐惧的感觉了,战场真的是。。。太恐怖/复杂/多变/可怕了。 我现在依然还是晃不过神来,在纠结还要不要继续看我已经下好的那些二战电影了,或许会有不那么压抑的吧。这个剧是以真人采访或书为创作背景的,所以本身就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,事实上观感也确实很真实,因为战争发生时,根本不可能有历史书那样的‘上帝视角’,更多的就是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,还有当时的感想。 有不想让儿子上战场的父亲、有踊跃志愿参军的年轻人、有第一次见识到战场残酷的新兵、有孤军作战浴血奋战的机枪手、有烦死天天下雨天气的大兵、有没吃没喝的无助、有面对敌人态度愈加转变的士兵、有逃兵、有。。。我觉得写1000字也写不完,一幕一幕现在都在我眼前‘过电影’。尤其是最后一集各自回家后的场景,给我的触动是很大的,可能是因为美国当时的百姓生活水平确实高,就导致与一线战场的对比反差就更大了。斯莱奇的反应我觉得是一种典型的战后创伤,每一个大兵都有,只是创作需要都集中到他这个角色身上来体现了。不管怎么说,这部剧真的让我对战场的残酷性有了更为直接的感触。我觉得和平年代的人们,或许只有通过VR才能比电影感受地更深了。 我来看二战电影的动机其实是很复杂的,没想到看完的感受更复杂了,以至于我真的没法很好地写出来,总之就是复杂。。。 这部剧众多场景都给我很深的印象,但最深的是:谢尔顿在战斗暂歇时,往一个半截人头的脑壳里丢石子玩,这个镜头或许会让我永生难忘。 毕竟这部剧算是看完了,我也应该适度调整下心情了。就像那些真正经历过战争的大兵们,都会尽力不去想战争的细节,我这个电影观众就更没必要把那些东西在脑子里一遍遍重复了,那样是对自己的虐待。当然,这部剧的目的已经达到了,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和平生活中的人,在普通人(军人、军人家属和朋友)面前,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。把这些细节暂且放下,之后几天我会继续看二战相关的电影,看那些或许视角更为宏观或者至少有点不同的片子。而且还要弄点‘动物世界’类的片子穿插着看看,让我沐浴一下宇宙的温暖,要不实在是太压抑了。 顺口一提,不知为什么,这几

《珍珠港》观后感:当战争来时,普通人几无选择

观后感前记: 下笔时突然想起,上学时老师天天逼着学生写观后感,都快烦死了,年近不惑才明白,写写观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。其一,真情流露。观后而有感,这是人之常情,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感想,是最经济、有效的方法。其二,得出结论。电影中复杂的情节和多变的视觉画面,绝大部分终究会被大脑慢慢忘掉,而如果自己从中得出了某些有价值的结论,那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同时,本身也提高了自己的总结能力,而且自己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记住。 昨天花了3个小时,看了迈克尔·贝的《珍珠港》,其中几度落泪,也有很多情节自己几乎到了好像真临其境,恐惧到了全身紧缩的生理反应。现在想来,还是心有余悸。 去年在喜马拉雅app上听单田芳的《太平洋大海战》,才听了前面一点点,没有听完。前几天因为播客节目实在听腻了,就又来‘重续前缘’。评书中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只讲了1集就开始讲战争后续的发展了,我就找来了这部电影。把单老十几分钟的评书给具象化了,完全的展开了,两者既有对应,细节上又有显著的差别。我发现用多种不同形式、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了解,记忆会变得非常深刻。比如对珍珠港事件,既有评书、又有电影,再看一些文字素材和史料,假如再能更近距离观察(比如游戏、博物馆)一下的话,我想那种印象绝对会非常牢固,而且会更立体,也更能引发自己的独立思考,因为角度一旦变多、变立体, 那么各种内容之间一定会有差别甚至出入,这种探究的过程,其实也很像是理想的学习探究过程。 观后感: 我在“我就是壮壮爸”的一篇刚好讲大国强国的文章下突然有感,留言: 由于某些时下原因,我最近在狂看各种战争电影和书,重温那些复杂而多变的时代,了解战争前后和战时的各种社会状态。我的体会:战争不会远去,要充分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(包括战前),用简化思维理解战争,最容易被战争所噬。和平才是绝大多数人类的终极梦想。 珍珠港事件虽然在上学时学过,但一直没有怎么真的感兴趣过。这部电影把我直接带到了1941年的12月的夏威夷,那种近乎亲身经历战争的感觉,真的让人不寒而栗、无助。。。因为最近的局势也有些动荡,让人不禁想再去认识一下战争。珍珠港本身试一次战争中的偷袭,作战本身没有那么复杂,但它对二战进程的影响却是重大的。而每一个身处那个时代的人,尤其是无法决定战争走向的普通人,都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。这是战争最无奈的地方:一旦卷入,便命不由己,每个人都在漩涡中。而且国外的战争电影更多讲

花了10块钱,一不小心掉进了卡路里计算的漩涡中

  Keep的月会员在拼多多上只卖10块钱,就买了一个,意外发现课程安排和饮食功能如此好用,把这两个重要的input和output整合到了一起,用了之后感觉非常不错。不过这才没一两天,我就掉进了计算卡路里的陷阱中。开始了解营养素、学看配料表和NRV、开始疯狂称量每一种入口的食物。。。了解的越多,确实很有用,但也会类似的。啥事都是过犹不及,总结一下我这两天在卡路里计算漩涡中学到的一些东西,以及我觉得怎么才能不让卡路里计算把自己给忽悠瘸了。 我之前一直在吃2种补剂:复合维生素、增肌粉。复合维生素已经吃了半年了,增肌粉吃了1个月,但可惜之前真的是啥都不懂,主要是没有去‘定量理解’。了解了中国人的营养素参考值(NRV)后,对营养这件事情开始有点make sense了。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东西总算是个抓的着的量化表,我对照着我吃的维生素片和增肌粉来看,发现从配料表上看,维生素片确实补了很多的营养素。不过吸收率因人而异,所以我觉得算是一种‘保底’。但其中有几样是超过NRV很多的,有N倍的情况,所以维生素片我觉得每周停一天。增肌粉的含量就比较简单了,就是脂肪、蛋白质、碳水这三种东西。我的增肌粉就相当于是碳水了,蛋白质和脂肪都不多。这1-2天下来,我才发现我最近吃的很多用空气炸锅做的食物全都没法吃了,稍微一点点就会把一天的脂肪量顶满了。比如鸡块(类似麦乐鸡)、骨肉相连。就连马苏里拉奶酪也是分分钟就破顶了。脂肪摄入的控制我觉得很难,随便吃点什么好像就包含不少脂肪。不过如果去掉麦乐鸡和骨肉相连,其实脂肪量就下来很多了,这就可以开始考虑其他带有一点脂肪的食物了。我现在有点理解什么叫‘这个食物脂肪含量较多’了。因为每个食物其实都含有不同比重的脂肪、蛋白质和碳水的,但因为脂肪的摄入量是要远少于蛋白质和碳水需求的,所以如果吃了几个骨肉相连这种食物,那再吃其他食物的话,因为其他食物也含脂肪,虽然吃它们是为了蛋白质或碳水,但因为之前吃骨肉相连已经把脂肪摄入足够了,所以再吃什么都会脂肪量超标。所以说一千道一万,还是不能吃那些含脂肪过多的食物,因为这样你就没法合理安排当天其他的营养了。 我现在慢慢明白了一件事:卡路里计算确实能大大提高我们对膳食营养这个问题的认知,但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,又不是做实验,没必要那么精准,但卡路里计算确实能让我们大致了解我们今天的营养摄入水平,这总比自己之前啥都不知道